admin」的全部文章

升幼問題 專家話你知

資料來源:升學專家梁永樂及趙榮德

問:小女正在讀K2,想幫她報考私校,現在開始補習及學習中提琴,請問機會渺茫嗎?報甚麼興趣班或學術班才可以增加競爭力?

趙:我覺得如果選興趣班,就要考慮學校需要哪一類型的活動才參加。例如我覺得一般學校有管弦樂隊、舞蹈班或歌唱班,如果小朋友是學習中提琴,那她的機會似乎不是很大,因為中提琴的需要不多。如果學習小提琴,因為管弦樂隊是需要很多小提琴手的,所以學習小提琴就會好一點,或是學習跳舞、唱歌,這些興趣班都應該有用。

梁:我的意見就比較簡單點,有些家長就追求學習冷門一點的樂器,以為學校會較喜歡,例如學習豎琴或非洲鼓。但我覺得純粹要考慮小朋友的興趣多點 ,如果在面試過程中,看到小朋友對於那個樂器或音樂有熱誠,這樣子才會加分。至於她學習甚麼樂器,不管是熱門還是冷門,我覺得這個影響反而是輕微的,最重要是讓學校看到小朋友對音樂的熱情。

問:小朋友即將升幼稚圖,但他比較細膽,怕他面試不敢說話,如何是好?

趙:那就大件事了,如果不說話就會「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這個是很可惜的。我也想過一個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當平時家長幫小朋友練習面試的時候,即是模擬面試時把過程錄下來,然後在必要的時候,例如小朋友突然啞口無言或面試不出聲時,再用這個片段跟學校老師說:「老師,你可以看一下這個片段嗎?其實小朋友平時有說話的。」然後播放影片給老師看。如果老師有惻隱之心的話,相信老師也會看一下。老師一看,小朋友也有興趣看,便會容易開聲說話。

梁:這個也是好辦法,但是先決條件是家長需要準備充足。我覺得最基本是平時孩子說話的時候,盡量引起他的話題及興趣,讓孩子對著陌生人說話時都會比較自然一點。另外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小朋友不說話,家長也不要替孩子搶答。因為當你搶答,其實是害了小朋友,即等於作弊。

問:其實不報讀PN班會有問題嗎?因為學費都頗貴,身邊朋友又指小朋友請病假的日子比上學更多。

梁:這難以一概而論。其實如果家庭環境許可,有人照顧他的,不上PN班問題亦不大。不過有些家長會擔心不讀PN班便難以升讀K班,這個又是另一個擔心       ,所以要看看個別情況。

趙: 其實是的,家長很擔心個個也讀PN班而我的子女不讀,自己的孩子日後就不夠別的孩子競爭 ,這樣是很擔憂的。而我是考慮PN班學些甚麼呢?PN班不外乎學以下那幾樣東西,學習認知能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及溝通能力。只要家長能教導孩子這四樣事情,例如認知能力能教導子女認字、溝通能力教導子女說話、社交能力讓子女與其他孩子交朋友及自理能力教導子女怎樣穿衣服及收拾東西。只要家長能教會孩子這四樣事情,其實也不必讀PN班。

問:我的女兒在1月中出世,是個尷尬月份,應報考N班做細B,還是做超大B?

趙:我是很喜歡當「大B」的,當「大B」有很多好處。第一較強壯,將來有機會當領袖及班長。如果你當「細B」,將來會被別人摸頭,小朋友經常做弟弟不是太開心的。第二是你當「大B」,經驗會較多,你比其他小朋友大幾個月,經驗會較多,讀書也會較易吸收。當「大B」 自理能力也會較強,溝通及社交能力也會較強,很多方面也有得益。

梁:小朋友差幾個月大可能已經相差很遠,當「大B」入學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還有另一個當「細B」的壞處,就很可能小朋友跟不上,有機會留班。如果要面對留班的話,小朋友很清楚是不是自己跟不上,是不是自己不及別人,影響自信心便很難救回。



快樂其實很簡單 享受親子時光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李慧芝

人人都希望得到快樂,父母當然不例外。很多時候,父母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當下的需要和快樂,希望能換取子女日後的「幸福生活」。

大部分父母都明白,孩子將來的「幸福」當然沒有百分之百的保證,然而很多家長都會認為,今天的不努力,必然會導致明日的失敗。加上社會氛圍都鼓吹「有做好過無做,做多好過做少」,甚至認為不做就是懶惰和被動等,結果令所有父母和兒童愈做愈多,也漸漸迷失了方向。

在網絡討論區中,筆者經常看到一些父母一邊批評社會及教育制度過分催谷兒童,扼殺他們的成長空間;但另一邊又無奈地每天督促著子女做各種各樣的練習,其無助和無力感顯而易見。父母所面對的矛盾和兩難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些恐懼和焦慮,都會令父母容易錯過孩子給我們的啟示。

嬰兒呱呱落地,每天過著最簡單、直接和自然的生活。他們餓了便吃,吃飽便睡,睡醒就玩。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這個世界,以及接觸身邊的人。開心的時候開懷大笑,傷心時就放聲大哭。孩子告訴我們,其實人的需要很簡單,只要能夠滿足這些需要,就會過得快樂。只是成年人的世界愈來愈複雜,人的慾望也愈來愈多,為了滿足那些慾望,成年人就連自己的需要都忘記了,因此變得愈來愈不快樂。最諷刺的是,我們還自以為懂得「幸福生活」的竅門,教導孩子怎樣得到快樂。

現今的社會充斥著成年人的焦慮和不安,人們都害怕自己被社會淘汰,擔心安穩的生活受威脅。而作為父母的,就更憂慮孩子日後的生活。其實,孩子最懂得快樂的道理,因為他們本來就活得自然自在,只是不知從何時開始,父母希望孩子能盡早適應現實世界那被扭曲了的遊戲規則,不知不覺地被磨滅了他們本來的自然和童真。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假如父母能靜心觀察他們的生活,保持耐心,放慢腳步,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片刻,你或許會重新領悟到,快樂不在將來,而是在當下。

洗澡時間長  濕疹手尾長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最近,有家長把女兒患有濕疹的病況上傳至社交網站,相中看到小女孩的手腳紅腫,而且皮膚糜爛,的確我見猶憐。於是,全城的家長也正紛紛分享對付濕疹的秘方,因為不少人也是濕疹的受害者,每逢轉季也會叫苦連天。

濕疹 (eczema) 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炎,不具傳染性。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的內在因素包括體質、情志和腑臟功能失調,而外在因素則包括風、濕、熱阻於肌膚。當個人體質較弱及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風濕熱邪浸淫肌膚,結果會形成濕疹或令濕疹問題更嚴重。濕疹可發於身體任何部位,例如耳、頭、面、手、臍部和小腿等,但卻對稱分佈,患者會感到非常痕癢,當用手搔癢時常引致皮膚糜爛、滲出瘡液,甚至含濃,而且反覆發作,令皮膚表面變得粗糙,瘡痂隆起。要對付濕疹,要從這 3 個小習慣做起:

縮短洗澡時間
當濕疹發作時,患者常會禁不住抓癢。手是我們最容易接觸細菌 ,而且有最多微生物的地方,所以要戒掉經常摸面的壊習慣,以免加重皮膚發炎的機會。同時,患者也不應經常用酒精成分高的產品洗手,因為化學成分會刺激及削弱皮脂膜。除此之外,由於患者的皮膚感到痕癢,所以一般都喜歡洗手和洗澡,時間亦很長,誤以為能夠紓緩痕癢亦感覺上較潔淨。其實,過分清潔反而會破壞皮膚表面的皮脂膜及角質層,令皮膚的天然保護屏障受損,加劇濕疹問題。因此筆者建議患者縮短洗澡時間,最好不超過3分鐘。同時,患者亦應選用低敏性的護膚品和沐浴產品,減低對皮膚的刺激。如果患者的濕疹情況嚴重,筆者建議可只清洗腋下、下身及流汗多位置。

筆者在此介紹一款抗敏的配方給大家,材料有防風六錢、苦參六錢和生甘草三錢,用猛火煲 30 分鐘後,用來沖洗敏感患處,有很好的潤膚止癢功效。

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
患者的家居環境需時常清理,而且要勤加換洗床單和貼身衣物。另外,患者宜穿著寬鬆和純棉的衣服,應避免穿著毛料的緊身衣,衣服上更不要殘留洗滌劑等化學成分。至於生活作息方面,患者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和飲食要均衡,加上足夠運動,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減低誘發濕疹的機會。在運動後,應立即把汗抹乾,替換被汗浸濕的衣物,這樣可以令皮膚保持清潔乾爽。當然,最重要的是保持樂觀的心態,減輕壓力。

戒口有效防濕疹
濕疹的發病與某些食物敏感有密切關係,所以戒口對皮膚敏感的治療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應禁食「發物」。「發物」是指能誘發皮膚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發物主要包括海鮮類、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皮膚病多由 「濕」、「熱」積聚化成「毒」而起,患者的體質一般屬於先天性脾胃虛弱型,當進食過量辛辣和蝦蟹海鮮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於夏季大量進食生冷食物,以致濕毒困身,容易引致脾臟運化失常,增加患上濕疹的機會。

孩子在家裡和學校兩個樣?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司徒永富博士

有教師問筆者:「不少家長都問我有關升學、管教孩子的意見,其實我初出茅廬,人生經驗尚淺,要面對複雜的政策、養兒育女問題,常感到力不從心,應如何是好呢? 」

在每個學期,學校總安排一至兩次的機會,讓家長與老師見面,討論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筆者身為父親,一定爭取與太太一同出席,而每次短聚後,兒子總愛追問和想知道我們與老師討論了甚麼有關他的事情。最近一次,老師提及兒子在校還是比較安靜,不太主動,總喜歡扮演「觀察者」(Observer)的角色,太太急不及待地說他在家裡卻完全不同,非常活躍和「意見多多」。老師的反應並不驚訝,只是不斷地微笑,似乎非常接納小朋友在家一個模樣,在校又有另一個模樣。

太太當然用期待的眼神望向老師,渴望能為她指點迷津,應怎樣才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環境中變得主動。還好,筆者說了幾句「公道」說話,憶述去年兒子入學時處處害怕,經常成「獨行俠」。過去一年晚上,與兒子的禱告總離不開去求天父讓他勇敢一點,而今年已經進步多了。回家途中,筆者亦不忘提醒太太,在很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和良方妙藥,而且老師又比我們年青,亦未曾為人父母,但卻有處理不同小朋友的經驗。所以,家長和老師在小朋友成長路上多點交流,才是最重要。 

還原真我

最近,有家長問筆者:孩子在學校十分乖巧,是個彬彬有禮的模範生,但在家裡卻經常發脾氣,為甚麼他會「人前人後兩個樣」?我應該如何處理呢? 

筆者的兒子在小一的上學期,曾連續兩星期發生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例如他心愛的「軍曹」手錶不翼而飛、書本被發現掉在清潔箱、習作簿被塗鴉及撕破。筆者和太太除了難以接受上述事件,仍想解開內心的迷團:究竟這些事情是誰做的?

太太在星期一的早上,特意到學校找老師討論事件,然而臨出門口前,筆者非常堅定地向太太說:「無論塗鴉、撕破或把書本當垃圾遺棄,我肯定這些事情一定不會是兒子作的。」太太問:「為甚麼你那麼肯定?」我的答案是:「因為兒子是我生的,我伴著他成長,我對他的性情暸如指掌。」最後發現,原來是他鄰近的同學作的。自那天起,筆者發現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行為起了「微妙」的變化 - 孩子似乎學懂學校是一個社群:書本「過了界」會令鄰座同學不高興、而老師在學校有如球證,要「生存」便要懂得「遊戲規則」。可是放學回到家裡卻隨即還原真我,因為家裡有最了解他的爸爸、媽媽。

事實上,在成年人的世界,又豈不也是白天一個我,晚上一個我? 

男女大不同 如何適當地培養子女?

資料來源:前校長林浣心

男女大不同,不過我們要注意不要典型化男生或女生,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是你問我男校和女校開學,單是小學一年班開學,真是女孩子哭得比較多。

在性格上的成長男女確實有些不同,當然在男女校的校長和老師應該要注意到這個特性,不要把男女一樣來看待。所以為甚麼有時候我說選學校的時候要很看這一點,因為大部分學校都是男女校,很少為男女生性別差異去設計課程,而最不幸地課程都是一面倒對女生較有利。

她們的專注力比男生好得多,所以一般來說上課時,老師會覺得教女校是天堂。我不敢說另外一個是地獄,但挑戰是很大的。男孩精力無限,第一件事要放電,我經常都勸家長:「如果你有兒子的話,請爸爸們多點參與。」因為媽媽確實很難每天陪伴孩子去踢足球再去踏單車。

我經常也說,媽媽沒有當過男孩子,她自然不明白為甚麼他是這樣的,他的屁股就是不黏椅子,他的腳就是馬達。他喜歡挑戰與升級,媽媽可順著這種個性,培養他。所以你看看那位男生的性情是怎樣的,你就設計適合的事情給他做,並從中鼓勵他。

女生就很喜歡聊天「吱吱喳喳」,很多秘密,在自己和同學的群組裡面,都有很多小組別。其實女生的興趣可能很多元化的,要看看女生平日喜歡看甚麼書籍,陪她去圖書館時和她聊一下,一起選擇,也不要因為她是女孩,她就一定要看某類書,就著她的興趣來培養她。

我猜小朋友為甚麼那麼開放地把所有事都告訴我呢?有時候當小朋友很想說一些事情給媽媽聽的時候,大人可能沒有同理心來回應他。因為我們成為大人後,就忘記了我們曾經都是小朋友。我們忘記了小朋友遇到某些問題的時候,是何等無助。其實他一回到家時,他很希望撲在媽媽身上,把冤屈氣說給媽媽聽。但是媽媽緊張的是,明天要不要默書。

久而久之有時候覺得說了也無效的,那我不如寫給一個聆聽我又不批判的人。處理這些尤其女生心事的時候不要那麼快用理性去批判,你試試就像她要流眼淚,你給她一個兜盛載著那些眼淚,或她要一個肩膀依靠一下你就給她依靠一下。很多時候女生就會有這樣的現象,當你做到這個部分,她就會肯慢慢跟你說心事。

家長要讓他感受到家裡是很安全、很有尊重和很有愛的。第二,家長要多留意小朋友,按他的興趣。女生比較容易處理,因為她的專注力好些,所以只要你提供了那些東西,她就會自動自覺,男生就需要多些推力。

當你的兒子長大到像你這樣的高度,你的女兒長大到像你這樣的高度,你想不想他仍然挽著你的手?約會一下你?然後跟你說:「媽咪,我有一些心事想告訴你」你想不想是這樣?你想這樣的話他不會自然發生的,而是在他成長的過程裡面,父母花了很多心思,就像錢箱存錢一樣。

避免孩子犯錯 不如立界線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吹毛求疵,是父母管教子女最容易犯的錯誤;「愛之深、責之切」,是一般父母的心情。父母常恐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壞了任何的不良行為,會貽害終生。因此,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常常以無微不至的批評來提醒孩子。其實,孩子犯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改變,父母必須因應他們的成長需要來處理他們的行為,甚至改變與他的相處方式。

例如孩子未能依時完成功課時,父母應平靜對待這件平常不過的事,因為這正是讓孩子進步和成長的機會。又例如孩子駁嘴,可能顯示他們開始學習獨立思考,並不一定是對父母不尊重,只是當孩子日漸長大,自我主張開始出現,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對現實生活中的各項事情有自己的立場,同時渴望得到父母能認同。作為父母,當然不贊同這些行為,但即使不贊同,也可以了解孩子背後的需要,這樣我們便能更有效地和他們溝通及運用恰當的管教方法。

「知識雖能改變命運,態度卻取決一切!」父母大發雷霆橫加指責,對管教從不湊效,毫無意義。當父母懂得溫柔而堅定地幫助孩子,將尊重帶進日常生活中,孩子便會更了解事情的規則和界線,這樣他們以後就會更有分寸,也會為自己的行為建立一把尺。有了這把尺,他們自然會成為自理自主和負責任的人。所以,家長應在孩子的幼兒階段時,便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定立界線。

筆者的女兒自 1 歲半開始,已經明白字是寫在紙上的道理,所以當她 3 歲時,也從不在家中雪白的牆上貼過一張貼紙。因為她清楚知道自己和我的界線,也了解一個自理的孩子應當保持家居的整潔,這也是她的責任。父母讓孩子有遵循的方針,之後才去談他們是否聽話。

對年齡較小的孩子,立界線時要具體清楚說明,例如你跟幼兒說:「若果你做不到,就表示你不乖。」其實對於幼兒來說,「不乖」是模糊的字眼,他們難以捉摸。此外,立界線時必須訂出若未執行的後果,筆者需要強調是「後果」,並非「懲罰」。後果只是結果,從雙方的協議中定立,所以它們是在自然法則下自然運作的結果,和懲罰完全是兩回事。例如當玩耍完畢後,孩子要自行收拾玩具,收拾好下次可以再玩;但如果沒有收拾,按照之前大家的協議,玩具就會被沒收兩天或三天。

這時候父母必須清楚讓孩子明白,這就是他沒有履行協議的自然後果,並不是懲罰。又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商討看電視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並訂下時限。同樣地,如果孩子過了限定時間還不關機,按照之前大家的協議,往後三天都不可以再看或使用。家長立界線時要注意合理性,否則就是入孩子於罪,孩子容易觸犯到界線,將來不聽話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雖然父母有責任教導孩子正當的行為,但若方法過於急切與嚴厲,對孩子成長過程缺乏認識與理解,反而可能導致負面作用。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有主動改過的經驗,要嚴肅討論,並非嚴厲懲罰。心平氣和能協助孩子將錯誤轉化為成長的養分,就像孩子學走路的過程中難免跌倒,我們會鼓勵孩子自己慢慢爬起來,再跨出步伐。

面對孩子犯錯的行為,該如何處理才能培養孩子改過的能力,是我們更該關注的。一般人很少故意會去犯錯,人之所以會「犯錯」,通常都是因為沒有「覺知」,會錯就是因為不知道。其實,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卻不明白錯在那裡,不知怎樣才能改好。父母如果能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孩子犯錯,以適切的方法引導孩子改正,犯錯也能成為檢討和進步的轉機,增進親子間溝通的機會,讓孩子的錯成為一種美麗的錯誤吧。

如何處理小孩升小的焦慮?

資料來源: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小朋友升讀小一,未能適應,有些不但會經常在學校喊著說掛念媽媽,更會出現食慾不振等問題。家長擔心小朋友出現焦慮,可能會不斷跟他説「只要你盡力就可,媽媽不看分數成績!」但這樣做可以處理小朋友的焦慮嗎?抑或會弄巧反拙?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由幼稚園升上小一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對於小朋友而言,他真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適應。因為在小一階段,功課深了、守的規則多了,加上老師也嚴格了。小朋友也會有焦慮情緒,影響小朋友身體出現各種症狀,或甚害怕上學。

那麼小朋友要用多少時間適應呢?其實是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些比較內向或是觀察型小朋友容易變得焦慮,所以他們適應的時間可能相對比較長一點。因此,父母先要了解小朋友的性格和氣質,以調節自己對小朋友這段適應期間的期望,並千萬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來比較。

美國精神科醫生Dr Daniel Siegel,他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 Name it to Tame it。當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情緒方面有一些波動時,父母會先使用自己的左腦分析小朋友發生甚麼事。父母應要同時使用左右腦,代入小朋友的感受和處境裡,然後將你感受到小朋友的感受說出來,這個就是「Name it」。

例如你和小朋友說:「你是不是很害怕?你是不是很擔心?你好像吃不了飯,是不是有甚麼正在憂慮?」我們如果能夠將小朋友這些情緒說出來,其實就是將小朋友在右腦裡感受到的東西,很清晰地勾畫出來。

對於一些較大的小朋友,父母就可以鼓勵他自己將情緒說出來,父母則可回應他們。這一種大人和小朋友右腦和右腦的聯繫,能穩定焦慮的情緒,這個過程我們稱為Connect。當Connect之後,我們就可以和小朋友再聊一些其他事情。

但是父母要記著,當小朋友說出自己情緒時,我們千萬不要跟他說:「不用擔心,傻的,不用想這些。」或「你這樣便行了,你盡力就可以了。」如果我們用左腦去回應,是無法舒緩右腦那種焦慮,亦不能夠安定到他那個中腦負責情緒區域的部分。

最後就是當父母能夠用一些情緒詞彙,將小朋友的感受能夠說出在腦中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將右腦裡一些情緒,變成左腦的認知,我們稱之為Redirect。當在認知上,明白自己正在經歷和感受甚麼,這樣我們的右腦便會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便是Problem Solving。

在處理小朋友焦慮和緊張等問題時,上述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除了先後次序之外,還要父母的耐性。我們要耐性讓小朋友明白自己的情緒,這樣我們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想出對策。

升小常見問題 專家為你解答

資料來源:升學專家趙榮德

問:報讀小一計分制度中,孖生小朋友如何計分?若兩個性格不同,應該為方便自己,讓他們報讀同一間學校嗎?

答:其實對於雙生兒是有這樣的制度,一是兩個都錄取,一是兩個也不錄取。如果兩個錄取,兩個孩子也是加5分的 ,所以不是分「大孖」、「細孖」。如果兩個孩子性格不同也沒所謂的,我之前的學校也經常收雙生兒,兩個孩子的性格不同 ,分他們到不同班別就可以了。

因為每個班別會由不同性格的老師教授,不同性格的老師教導不同性格的學生,所以家長放心。別將他們分到兩間學校就讀,這很辛苦家長的。但是直資學校或私立學校就要小心一點,這就可能會出現錄取一個而不錄取另一個孩子的情況。

問:報20間直資或私立小學是否最低消費?

答:這個真的豐儉隨意,每個家長也有不同的情況。有些家長因擔心而報了很多間學校,重點是你去了多少間學校面試。你要預計報了20間學校,撞期情況會很嚴重,但最重要就是不要令小朋友太辛苦,小朋友辛苦你就很痛苦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你報20間學校是甚麼原因呢?有些家長稱想孩子warm up ,即是熱身。其實熱身不需要報20間學校,你開動車子3、4次總可以warm up到吧?所以不需要報20間學校,5、6間也差不多了。而且,小朋友面試得多,其表現是會不斷遞減的,因為小朋友會辛苦和疲累。當放棄或感到失敗,便會打擊他的信心。

問: 心儀小學第一輪面試,與次選小學第二輪面試撞期,兩間也是熱門學校,次選小學有第二輪面試,似乎機會較大,又放棄第二輪面試會浪費小朋友之前的努力。我應該怎樣選擇?

答:家長是否兩間學校都是同樣喜歡呢?如果兩間學校也是那麼喜歡的話,那當然是選擇第二輪面試那間了。因為第二輪面試,很大機會進入第三輪面試,然後就錄取了。如果你不是兩間學校也一樣喜歡,即使你有第二輪面試也沒有用。所以重點是你是否兩間學校也這麼喜歡,而如果你第一輪面試那間是很喜歡的,我覺得應該選擇那間了,因為你很喜歡錄取你的話你一定會去,所以不是基於哪一輪面試來作出選擇而是究竟哪一間學校你最喜歡,你就應該去最喜歡的那一間學校。

問:名校小學會考慮家長背景嗎?會否因為家長未有身居要職而打折扣?

答:如果是官立或是津貼學校,其實沒甚麼地方能填上家長的背景,他只是知道你是否有世襲、分數夠不夠及運氣夠不夠,所以官立或是津貼學校是不會看家長的背景。

但如果你是考直資或是私立小學,就有機會問你的背景或需要填寫這些資料。很多年前的家長也會擔心自己不是做所謂高尚的職業,或是自己的職位也是普普通通,那所學校會否因此而不錄取他的小朋友呢?

我覺得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即使是名校也未必看家長的背景,真是看小朋友本身,甚至有些學校也不會面試家長。當然有些名校是很計較,即是計較家庭的收入 或是那個家庭的支援,而這個與家長的職業就未必很有關係。不過家長不要因你自己不是身居要職而決定不報讀那些學校。

保護眼睛各種說法 到底哪樣才是真?

資料來源:眼科專科醫生陳卓琪

眼睛是我們的靈魂之窗,我們應當好好保護它們。對於保護眼睛,坊間有不少說法,有哪些是真的呢?

說法一 —— 看多些綠色景物可以預防近視?

要預防近視可以從環境因素著手,譬如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可以採取20 20 20這個原則,即是每20分鐘的閱讀就休息20秒,休息時間可以閉上眼睛休息或看些20尺以外的事物,譬如是綠色樹木。所以坊間流傳看綠色景物可以讓眼睛休息,其實重點並不是綠色的景物,而是看遠處的景物。因為看遠處景物的時候,我們調節晶狀體的肌肉「睫狀肌」可以得到放鬆,那就可以減慢近視加深。

說法二 —— 多做眼睛按摩可以預防近視

至於眼部按摩,暫時還沒有科學根據顯示有用。不過有個小小提示給予大家,外國已經有研究顯示,多些戶外活動可以減輕近視加深,所以家長可多些帶小朋友到郊外或公園玩耍。

說法三 —— 不定時戴眼鏡會加深近視

首先,近視是看近處清楚,看遠處則是模糊的。如果小朋友患上近視,當看遠處如上課時,就要配載眼鏡,這樣看影像會比較清晰,那就不會影響學習。若果小朋友近視度數比較淺,即100至200度左右,當他們看近的事物如做功課時,其實可以放下眼鏡。只要他們看近的事物時,是用適當的距離且清晰的話,不戴上眼鏡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就是,如果小朋友有弱視或斜視,就必須完全跟隨醫生指示,有需要的話可能要長時間戴眼鏡。若不是這樣,斜視和弱視的情況便有機會惡化。

家居安全要留神 以免意外生

資料來源:急症室專科醫生張喜樂

家居暗藏危機,只要一次不小心,小朋友就很容易受傷。家居設置有甚麼要注意,以防小朋友受傷?

一般比較常見的家居意外就是小朋友夾到手指,可能有時候因大風,吹至門關或是有人開門的時候,也會夾到手指的。所以我不論出入也好,都要先鎖門,至少將鑰匙放高一點。家長或者可以用一些膠狀的東西卡著門關,就算真的關門時他都不會夾到手指,或者用門栓來減少夾到手指的風險。

在廚房方面,最好就加上一道廚房門閘或是廚房門也要關好,讓小朋友不能進入廚房。家長也要從小就教導小朋友用火方面的知識,火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很有用也很危險,故要很小心地處理火。

另外,藥物亦是危險的一環。有時小朋友吃一顆已經很危險,所以藥物真是要妥善放置,特別要放置在藥櫃內。藥盒也要放到較高的位置,小朋友接觸不到的地方,這樣就會更安全。

我們也要小心小朋友喜歡爬來爬去,例如爬雙層床、較高的床及沙發等,有時他們可能會跌倒。除了我們要教育他外,我們也可以去想清楚哪些是高危位置,我們就在那些位置加些軟墊跌倒也不會那麼傷。當然教育都是最重要的,或是不要讓他們有機會,接觸這些危險的地方。

香港單位狹小,我們也喜歡利用高櫃去放置很多物件。當東西過多時,可能使櫃倒下,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去檢查,這個櫃是否容易搖動。如果要放東西,要放置得上輕下重,這樣櫃就不容易倒下。

家居安全另一重要的是窗要裝上窗花,因為小朋友會爬窗,那個危險性相比一般家居安全問題更加大,因為會直接牽涉到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