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的全部文章

醒腦提神 增強記憶力 可以吃甚麼?

撰文: 註冊營養師(澳洲)鍾蓉文

又來到考試季節,莘莘學子正開始努力溫習備試。不少家長都會問:「有甚麼食物可幫助子女提神醒腦,保持良好記憶力呢?」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後轉化成葡萄糖,為腦部提供充足能量,故筆者建議每餐進食適量碳水化合物,以維持腦部有效運作。食物來源包括:五穀類如飯、麵、麵包、燕麥等,以及高澱粉質的蔬菜如馬鈴薯、粟米、蕃薯、栗子和芋頭。選擇高纖的五穀類如全穀物早餐、燕麥、全麥包和紅米等,可令血糖更穩定,保持集中力。

奧米加3脂肪酸

奧米加3脂肪酸如EPA和DHA,是構成大腦細胞膜及神經組織主要元素,維持神經系統訊息的正常傳遞,有助保持良好記憶力。奧米加3脂肪酸可從進食深海魚如三文魚、吞拿魚、鯖魚等攝取,筆者建議一星期進食 2 至 3 餐,每餐約2至 3 安士(即手掌心的大小)。另外,杏仁、合桃、牛油果等亦含豐富奧米加3脂肪酸。

卵磷脂

卵磷脂是組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攝取充足則有助活化腦細胞,令思考更敏銳及增強記憶力。雞蛋、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漿和茄汁焗豆等都含豐富卵磷脂。

鐵質

鐵質是製造紅血球的主要元素,為腦運送足夠氧氣及營養,幫助保持頭腦清醒。紅肉類如牛肉、羊肉和駝鳥肉含豐富鐵質,筆者建議一星期可進食 2 至 3 餐,每餐約 2 至 3 安士。鐵質亦可從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和紅腰豆等攝取,但由於植物性鐵質較難被人體吸收,因此同一餐可進食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如橙、奇異果和蕃茄等,以增加吸收。

抗氧化營養素

壓力及不良飲食會增加體內自由基,破壞身體細胞及加速退化,或會令記憶力受損。維他命A、C及E 均有抗氧化功能,可保護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防止記憶力衰退。含豐富維他命A食物包括紅蘿蔔、南瓜和菠菜等;維他命E 亦可從果仁、雞蛋和乾豆中攝取。

以上營養素可促進腦部健康,但大家不應只側重於單一營養素的攝取。筆者鼓勵大家飲食盡量多元化,全面攝取足夠營養,令腦部維持最佳運作。

運動後一定要飲運動飲品?

撰文:註冊營養師(澳洲) 鍾蓉文

小朋友都應該多走動,多做運動。好友May一直希望挑戰馬拉松10公里賽事。我們相約每星期一起訓練1次,由於她甚少運動,所以筆者建議她先由急步行開始,待適應後才嘗試跑步。運動後,我們到便利店購買飲品,May二話不說便選了運動飲品。

「我看那些跑手會自備運動飲品,而且那些飲品亦聲稱可以補充體力,閒時我亦會飲用,至少比汽水有益吧!」她拿著飲品,準備到櫃台付款。

筆者說:「運動前後及期間的水分補充的確十分重要,尤其是進行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例如球類比賽和馬拉松等,會經汗液流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若不及時補充,會容易出現脫水或中暑,引起不適。運動飲品是專為進行此類運動的人士而設計,含有水分及電解質,如鈉、鉀和鎂等,可於運動時作補充。它亦含有糖分,可補充運動期間消耗的糖分,減低疲勞。美國運動醫學會亦指出,進行1小時或以上運動的人士,飲用運動飲品或可提升耐力及運動表現。可是,若只是進行少於1小時運動,日常飲食攝取的電解質及飲用清水已足夠補充,不需要額外飲用運動飲品。」

我拿走她手上的運動飲品,換上清水,續說:「而且,100毫升的運動飲品含大約6克糖, 500毫升便有30克糖,相等於6茶匙砂糖,與1罐汽水的糖分相若。如你只是進行急步行這類不是消耗太多熱量的運動,或當作休閒飲品,經常飲用反而容易致肥。待你下年參加賽事,運動飲品便可大派用場!」

她把視線移向旁邊的能量飲品,滿懷期待地問:「那麼能量飲品又是否適合運動時飲用呢?」

我解釋:「能量飲品的主要成分包括牛磺酸 、維他命B雜、咖啡因和碳水化合物等,用作提神之用。但由於咖啡因有利尿作用,會加快水分流失,更易引致脫水,因此運動時並不適合飲用。不用再四處搜索了,清水是你最佳的選擇!」

食生果會致肥?食多少才正確?

撰文:註冊營養師(澳洲)鍾蓉文

人人都說要多吃水果,雖然水果有益是老生常談,但同時亦存有多個謎思:水果不是很高糖分嗎?吃了是否會致肥呢?是否要飯前吃水果,才能吸收水果中的營養呢?就讓筆者為大家逐一拆解。

水果會致肥?

沒錯,因為水果含有天然的糖分 ─ 果糖,能提供熱量,所以大量進食水果會攝取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不過,水果除了果糖以外,亦含有其他營養素,對健康有莫大好處。例如橙、奇異果和士多啤梨等含豐富維他命C,有助增強抵抗力。 香蕉、哈蜜瓜和提子乾等含豐富鉀質,有助穩定血壓。而且,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可幫助預防便秘,維持腸道健康。筆者依然鼓勵大家養成每天吃水果的習慣,只要控制進食水果的分量,則不會導致果糖超標。

根據香港衛生署建議,每日進食水果之分量如下:

2 至 5 歲兒童:每日最少1份

6 至 11歲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每日最少2份

1份水果=
2個小型水果,例如:奇異果、布冧

1個中型水果,例如:橙、蘋果

半個大型水果,例如:香蕉、火龍果

半碗顆粒形水果,例如:荔枝、提子、龍眼,或切件的西瓜、密瓜

1湯匙無添加糖或鹽的果乾,例如提子乾、西梅乾

筆者建議大家每日進食2至3份水果外,亦應多選擇不同種類及顏色的水果,以更全面攝取不同的營養素。

飯前吃水果最有「營」?

坊間有個說法,認為飯前進食水果更能吸收當中的營養。其實此說法並無科學根據,健康人士可以於任何時間進食水果。然而,對於一些正在控制體重的人士,調整進食水果的時間或有幫助,因為水果的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肚感,於飯前吃水果可助他們避免於正餐時進食過量,或可安排飯後吃水果,防止因「口痕」而進食其他高熱量零食。但患糖尿病人士需注意進食水果的分量和時間,請諮詢醫生及營養師的意見。


小朋友俯睡有問題嗎?

撰文:家庭動力義務顧問馮偉正醫生

每晚看著孩子睡覺,都總會有不同怪異的睡姿,但當孩子俯着身體睡覺,家長少不免會感到擔心。有家長向筆者查詢,她 4 歲的孩子習慣俯着身體睡覺,擔心對孩子的健康有不良影響。今回筆者就向各位家長探討一下兒童睡姿的問題吧!

應該避免嬰兒俯睡

醫學硏究指出,俯睡會増加嬰兒猝死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的風險。俯睡如何引致嬰兒猝死,至今仍未有定論,但現時醫學界普遍建議 1 歳以下嬰兒避免俯睡,以減低發生 SIDS 的機會。

年紀較大的兒童  可採取不同睡姿

面對年紀較大的兒童,倘若健康良好沒有長期病患,只要睡得安寧、呼吸暢通、沒有異常的呼吸聲,同時早上醒來精神飽滿、活力充沛,那麼採取哪一種睡姿其實沒有太大分別,只要確保口鼻不被阻擋便可。況且在現實情況之下,人睡覺時㑹不時轉換姿勢,過分規管孩子的睡姿,既不實際,也無必要。

針對不同情況改變睡姿

至於某些個別情況,採取某種特定睡姿或許會有好處。例如患有上呼吸道阻塞的兒童(如扁桃腺肥大),他們往往睡時因為上呼吸道受阻而產生鼾聲,而仰臥會使舌頭向後移,令狹窄的氣道進一步受阻,故筆者建議兒童側睡,舌頭不至後移,氣道㑹較為暢通。另外,患有胃食道倒流的幼童,向右側睡有可能增加胃中食物和消化液倒流的機會,採用仰臥或向左側睡會較可取。


培育資優生 情意教育同樣重要

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學校社工江淑玲

資優教育在香港愈來愈被受重視,教育局的網頁表示,資優教育的任務是要有系統、有方向地發掘和培育資賦優異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教育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富彈性的教學方法和環境下,充分發揮個別潛能。根據文獻,資優生不僅是智商高的一群,若學生在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現,如藝術或領導才能,都可界定擁有資優的潛能。

資優生的困難

雖然資優生有著過人的潛質和學習能力,然而由於他們的認知發展比一般人快,而且有著獨特的情意特質,如害怕面對失敗和反抗權威,在現實生活往往產生適應的問題,這些問題或會導致資優生的情緒受困擾,以及妨礙他們的潛能發展。在一篇文章「海倫的來信」,主角真切反映著資優生遇到感情上的困難。

文章描述一位智商146的海倫,由於言行突出,在小時候被人家當作「怪物」。她害怕在課堂上答問題,因為當她答錯,全班都會取笑她。及後投身社會,同事都視她為威脅對象而對她不友善。過程中,她即使盡力去發展社交圈子,換來只有更大的傷害,對她個人影響深遠。

除此之外,美國時代雜誌專欄作家、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智商決定人生的 20%,情緒智商則主宰人生的 80%。他又提出很多智商超過 160分的人在為那些智商只有 120 分的人打工,原因是智商較低的人擁有發達的情緒智能,以致他們在工作環境中取勝。由此可見,一個人即使擁有高智商,並不等於一帆風順。因此,成功的資優教育不應只著重培育資優生的認知能力,他們的情意發展,即情意教育,同樣重要。

何謂情意教育?

狹義的情意教育是指輔導學生情感的發展,廣義則是指培養他們高尚情操,從而幫助他們建立正向的人生目標。可是,情意教育不只是個別輔導學生,周邊的環境如學校和家庭都是影響學生情意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父母,最重要的莫過於以身作則,作子女的榜樣。例如父母在公司遇到同事不禮貌的對待,回家後可與子女分享如何控制個人情緒和作出恰當的回應,並將「理論」在家中實踐出來,讓子女有所學習。另外,父母可協助子女從多角度思考,例如他們的情意特質,除了負面的影響,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他們完美主義的性格,正反映他們處事認真,努力不懈;他們不從俗,可見他們敢於表達和突破傳統的
一面。在這鼓勵和接納的氣氛下,相信資優生更能發揮他們的天賦和才能。

事實上,是否資優生並不重要,重要是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繼而發掘自己的潛能,讓它在適當的支援下發揮出來!


假如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

小時候很喜歡看《多啦A夢》這套日本漫畫,但假若現實中的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的法寶,會發生甚麼事呢?我們可以如何提升小孩子管理時間的技巧,免得他成為現實中的大雄?

《多啦A夢》中的人物生動活潑,性格鮮明 ⎯ 溫柔文靜的靜香、恃强凌弱的胖虎、愛炫耀財富的小夫、周身法寶的多啦A夢……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那個膽小怕事、經常闖禍的大雄,尤其是他那「能拖到明天的事情今天就別做」的處世哲學,更是經典懶人的寫照。

記得其中的一個故事:大雄貫徹他那做事一拖再拖的性格,到測驗前一天才開始温習,結果應付不到而要向多啦A夢求救。多啦A夢拿出了法寶 ⎯ 記憶麵包來幫助他,只要大雄把課本內容印在麵包上,然後再吃下肚,他便會記下印在麵包上的知識。大雄起初也為此感到高興,但由於課文內容實在太多,他要吃下大量的麵包才能記下所有知識,結果吃得太多,肚子受不了。大解後,所有知識也隨大便一起沖走了,最後測驗還是得了零分。這正好應了中國人的一句俗語:「臨急抱佛腳」,囫圇吞棗必然沒有好結果。

不知大家有沒有遇過像大雄這樣的人呢?這類人通常欠缺責任感,由於對老師/父母/上司交下的工作提不起興趣,卻又推不掉,只好把它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去完成,由於時間不足,表現自然不理想;但也有另一類人,他真的想把工作做好,可惜時間觀念薄弱,又或者把工作想得太簡單,要十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只安排在三天內完成,結果也因時間不足,要開夜車去趕死線,表現自然也因此比預期欠佳。


漫畫中,大雄的子孫野比小雄因感生活窮困源於大雄這差勁的祖先。為了改變生活質素,他派了多啦A夢回到20世紀大雄孩提的時代,希望他能利用法寶幫助大雄,從而改變命運。多啦A夢也真的在大雄每次遇到危難時拿出法寶去幫助他。但我心想,假如多啦A夢不改變大雄的劣根性,問題只會不斷地重複發生。

另外,大雄媽媽也只在大雄每次闖禍後責罵他,卻沒有認真想辦法解決大雄根本的問題。事實上,假如大雄媽媽能培養大雄責任感及掌握時間管理的技巧,就算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多啦A夢沒有了法寶,相信大雄往後的日子也不會重複犯下相同的過失。而責任感及良好的時間管理更需要自小培養,否則變成了習慣,日後想改變也不是容易的事。
因篇幅所限,這篇文章只集中分享如何提升小孩子管理時間的技巧。我認為,大家不妨從生活細節入手,試舉一個例子,我女兒就讀幼稚園高班時曾做過一個以《社區》為題的專題研習,我想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透過這專題研習有意識地培育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大家知道,要完成這個專題研習,當中涉及很多步驟,如要安排時間到區內有代表性的地方,譬如公園、泳池、街市、圖書館、郵政局等地方拍照;跟着再整理相片,並在照片旁加上簡單的介紹;小朋友有時還需要設計報告封面、繪畫插圖……可以肯定的是,以上工作不可能在一天內完成。

這時候,你便可和孩子一起規劃完成整份專題報告的時間表,並把各項工作記在月曆上。如能按部就班的話,我相信孩子定必能把屬於「他」的專題研習做好。相反,沒有妥善規劃,家長看見孩子不能如期完成,便着急地代他去做。結果,孩子成為了另一位大雄,父母則變成拯救大雄的多啦A夢。有時候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真不知道是我要交功課,還是他要交功課。」這做法也違背了老師安排此功課的目的。

《多啦A夢》是我兒時喜愛看的一套漫畫,那時我和大雄一樣,還是一個小孩子。現在我長大了,但大雄仍舊是一位小孩子,活在虛擬的漫畫世界裡。現實生活中,你的孩子是會長大的,他需要面對未來各種的挑戰,我們也不要寄望在他遭遇逆境時能有多啦A夢走出來拯教他,他將來需要獨力解決人生面對的困難。正因如此,就讓我們共同努力,好好裝備孩子,好讓他們打造更美好的將來。

讓孩子學習面對失敗

撰文: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及培訓總監

   關顯彬先生


很多情況下,給孩子帶來最大的打擊往往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對挫敗的理解。例如孩子沒被選上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比賽,他們一般想到的原因可能是能力不及同學。但其實背後或許還有其他原因,可能老師擔心他弄傷了,就不能代表學校參加其他更重要的比賽。這樣做不是教孩子逃避責任,而是有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導致失敗的確實是他們自身的因素。


父母必須提醒孩子,任何人開始做一件事時往往都會有困難。父母應該勉勵孩子堅持到底,不必把盡善盡美的要求看得過重。不要迫不及待地為孩子提供幫助,讓他們自己試著用不同的方法來迎接挑戰。例如孩子學寫毛筆字有困難,可以先讓他臨摹。


作為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從而產生抗逆力。這時,父母要及時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只要勇敢一點就能做好的,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看一看下次怎樣做。父母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嘗試。同時,教育孩子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難和抗逆力。


​​

人生中,沒有人可以長久不敗,像中國「欄王」劉翔亦曾經在倫敦奧運會中失手,只有勇於面對失敗的人,才有機會再次展現成功的笑容。


父母都要懂得教育孩子勇敢面對失敗,因為沒有人一生都是平步青雲的。我們從小明白「失敗為成功之母」的道理,所以正視失敗沒甚麼可怕。但如果細察我們對這句話的認識,重點應該放在「成功」,而非「失敗」,以致於我們對失敗的認同還是有條件的。當失敗不能保證未來的成功時,失敗恐怕還是一種羞恥與罪惡。因此,父母必須好好弄清楚,自己究竟在教導孩子面對失敗,還是逃避失敗呢!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作為父母,要照顧家庭,又要工作,真的會疲憊不堪。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疲倦似乎是必然的「副產品」。但是,大家卻「死撐」說我們並不累,因為人人皆如此,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那麼,這是否真確呢?


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有部分情況,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不願起床、說話乏力、缺乏正常體力等。中醫認為,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肝、腎,首當推脾,屬「虛勞」的範疇。


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

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身體、腦力、心理。身體疲勞是最常見,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在正常工作後,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休息後便可恢復。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這就是疲態,也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


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其他病徵,包括嗜睡、集中力不足、耳廓發熱、聽力不足等。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疲勞綜合症」。


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

從中醫角度,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肺臟)有關。中醫認為,人體的整體活動,全賴於元氣的狀態。元氣「廩賦於先天,滋養於後天」,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既生以後,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即良好的空氣),雖然都是疲累,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


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

1. 痰濕體質: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而且疲勞痰多,易於睏倦、四肢怠惰、食後胃脘不適、便溏等。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包括慢跑、游泳、太極、八段錦等。




2. 氣虛體質:這類人的肺氣不足,精力缺乏,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所以他們容易生病。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常自汗出、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微弱等。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另外,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以健脾運胃、培本補元。


3. 陽氣體質: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會表現為怕冷、精神萎靡、嗜睡等。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還可以「溫臍法」增加腎元陽。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鐘,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


4. 氣鬱體質:多表現為情況不穩、容易憂鬱、沒有堅持力、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當然,身體的不適,例如肋部脹滿,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不過,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同時,也可以試試「玫瑰山藥粥」。方法是將玫瑰、薏苡仁、淮山加米煮粥,每天1 至2 碗。


無論如何,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除了不適外,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不然,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那就麻煩了。

照顧特殊需要孩子 父母心理壓力勿忽視

撰文: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

阿輝是一個很擅長畫畫的男孩,他很喜歡畫自創的漫畫人物,只是他筆下所有的人物都沒有眼耳口鼻。他所畫的漫畫主角,不論男或女,留長髮或短髮,都有濃密的頭髮遮蓋雙耳和前額。這些人物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他的內心世界。他不想和別人有深入的溝通,只想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筆者第一次邀請他介紹他的漫畫主角時,他說他的人物沒有嘴巴,因為無論說甚麼也沒有人會聽,所以不說;沒有眼睛,是因為不想看清楚這個世界發生甚麼事;沒有耳朵,因為沒有人會聽他說的話。甚至連人群的聲音也令他感到煩惱,所以他情願自己一個人。除了這幾句話之外,他沒有再回應我其他的問題。



聽着這位小五男生的話,看著他的一雙大眼睛,實在令人感到心酸。年紀才這麼小,就已經要封閉自己的心,放棄了積極與人建立關係的機會。


在阿輝讀小四的時候,他才被斷定有讀寫障礙。他的父母帶他來見筆者,並非要接受甚麼訓練,而是要處理他和父母之間累積了好一段時間的緊張關係和低落的自我形象。從小一開始,他便面對許多學業上的挑戰,例如默書常常不及格、每晚都要11時才做完功課、不聽父母的指示和來不及完成考試卷等。為了成績,家人和他產生很多摩擦和衝突,阿輝被標籤為懶惰、沒有責任心和不專心。即使父母後來得知他有讀寫障礙,也很難完全放下對他讀書的期望,尤其是媽媽。


其實阿輝並不懶惰,筆者在遊戲室內觀察他玩遊戲和做美勞的方式和投入程度,就知道他是一個對自己很有要求的人。面對失敗,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對於一個在學習上飽受挫折的小朋友,即使是在非學業的領域上,依然能夠堅持不怕困難地嘗試,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也需要非一般的內在資源的。作為旁觀者,筆者能夠清楚地看見他的長處,同時為他內心的堅強感動鼓舞。


然而,父母面對阿輝的處境,感受卻十分複雜。他們長期的擔心、傷心、期望和失望等,使自己充滿壓力,很難看得見和聽得到阿輝的努力和心聲,難怪阿輝筆下的漫畫主角都生活在一個沒有眼耳口鼻的世界裡。不過,阿輝父母的內疚和無助同時也促使他們向筆者求助。作為父母,的確是需要時間和空間面對自己的傷痛,接納孩子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更何況,他們只有阿輝一個孩子。


在和阿輝做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筆者也多次約見他的父母,讓他們更明白阿輝面對的挑戰和內心世界,也協助他們過渡和接納的複雜情緒。後來,阿輝的媽媽對我說,其實阿輝很用功,每晚和功課搏鬥這麼久,是因為阿輝不想放棄,堅持要完成所有的功課。即使父母叫他算了,他也堅持不肯睡。所以,筆者也說他們真的很幸運,面對巨大的學習困難,阿輝居然沒有放棄。他的母親聽畢後愣一愣 ─ 看來,他們開始看得見,聽得到阿輝了。


為人父母,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充滿最多未知數和挑戰的歷程,也可能是人生中最有滿足感和意義的事。面對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他們的父母還要面對非一般的壓力和複雜情緒。這些情緒就像濃霧般,使父母看不見,聽不到小朋友的內心世界。同時,他們也看不清,聽不楚自己內心世界,就此隔絕了親子間的溝通。筆者作為輔導心理學家,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幫助父母親撥開雲霧,使他們得見月明。

「唔得!」「唔准!」「唔可以!」真的有用嗎?

撰文: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
   葉偉麟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為小朋友不守規矩,或是挑戰了一些底線而大發脾氣。例如家長不想小朋友碰某件東西,家長只會說:「喂!不准碰!」、「不可以!」和「停」等,那麼小朋友便會聽到很多這一類「不行!」和「不准!」的句子。其實,這樣會令孩子經常覺得自己做錯了,繼而會打擊他的自信,令他將來做事時可能會逃避。


那作為家長的,有甚麼辦法讓孩子在守規矩的同時,又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呢?家長又可以用甚麼說話技巧呢?


舉例而言,如果小朋友現時大發脾氣,氣得漲紅了臉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的「三部曲」處理:


第一部曲:說出他的感受

「爸爸媽媽看見你很生氣……」

「你看你氣得漲紅了臉……」

家長可以嘗試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這是第一個、亦是很重要的步驟。


第二部曲:訂立守規界線

孩子發脾氣時,可能會有打人的行為,那家長要立刻劃定一條界線:「好的,我們這裡是不傷害對方的。」幫他訂立守規界線。


第三部曲:安排疏導平台

如果孩子已出手打人了,家長便要為孩子安排一個平台,疏導他這種憤怒的情緒。

例如家長可以說:「哦!我看到你生氣得漲紅了臉,而且還氣得想打人呢!不如你顯示給爸爸看,你有多生氣吧!」「你不如打這個鯊魚公仔吧!」

可能小朋友便會說:「嗯,好的!」然後就搥打這個鯊魚公仔。在這時候,家長便要告訴他:「哦,爸爸看到你真的非常生氣。」


家長讓他抒發情緒,那小朋友就會明白,原來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是會被父母所接納的。


只要家長用了以上三個步驟,不但可以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不會縱容他們的錯誤行為,最重要的,是孩子同時也可以學習守規矩。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為小朋友不守規矩,或是挑戰了一些底線而大發脾氣。例如家長不想小朋友碰某件東西,家長只會說:「喂!不准碰!」、「不可以!」和「停」等,那麼小朋友便會聽到很多這一類「不行!」和「不准!」的句子。其實,這樣會令孩子經常覺得自己做錯了,繼而會打擊他的自信,令他將來做事時可能會逃避。


那作為家長的,有甚麼辦法讓孩子在守規矩的同時,又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呢?家長又可以用甚麼說話技巧呢?


舉例而言,如果小朋友現時大發脾氣,氣得漲紅了臉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的「三部曲」處理:


第一部曲:說出他的感受

「爸爸媽媽看見你很生氣……」

「你看你氣得漲紅了臉……」

家長可以嘗試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這是第一個、亦是很重要的步驟。


第二部曲:訂立守規界線

孩子發脾氣時,可能會有打人的行為,那家長要立刻劃定一條界線:「好的,我們這裡是不傷害對方的。」幫他訂立守規界線。


第三部曲:安排疏導平台

如果孩子已出手打人了,家長便要為孩子安排一個平台,疏導他這種憤怒的情緒。

例如家長可以說:「哦!我看到你生氣得漲紅了臉,而且還氣得想打人呢!不如你顯示給爸爸看,你有多生氣吧!」「你不如打這個鯊魚公仔吧!」

可能小朋友便會說:「嗯,好的!」然後就搥打這個鯊魚公仔。在這時候,家長便要告訴他:「哦,爸爸看到你真的非常生氣。」

家長讓他抒發情緒,那小朋友就會明白,原來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是會被父母所接納的。

只要家長用了以上三個步驟,不但可以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不會縱容他們的錯誤行為,最重要的,是孩子同時也可以學習守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