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23 年 12 月

拒絕忙忙忙 每天與子女建立親子關係 家長先處理自己情緒 助子女表達內心

不論是在職家長或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忙於工作、做家務和照顧子女等等。孩子每天放學後亦忙於做功課、補習和溫習默書考試,玩樂時間也不多,便要上床睡覺了。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指出:「香港的家長和學生都很忙碌,但我們要學習在情緒或壓力爆發前『預先處理』,好好建立親子關係,家長每天設有親子時間好好與子女溝通,家長亦應照顧自己情緒,更有助子女表達內心。」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先好好照顧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子女。黃醫生提出:「比起出現情緒問題才處理,『預先處理』更為重要。家長可與子女一起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不少學生放學後仍要補習,又要溫習做功課,但適量的娛樂也是非常重要。如上述所言,每天親子溝通時間亦是必須的,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一起做運動,不但可以建立優質親子時間,更能改善情緒。」


黃醫生表示:「家長應檢討自己的管教期望,按著子女的能力調適管教方法,以免讓孩子感到壓力。家長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會長大,想獨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可以了解孩子行為的背後原因,例如孩子不想上學或成績每況愈下,家長應了解背後會否是學習壓力過大,或孩子在學校面對了甚麼問題,與校方多溝通,嘗試為孩子的學習作出調整。」


事實上,子女的情緒亦會受到家長自身情緒所影響。黃醫生解釋:「孩子出現情緒問題,部分可能是家族史影響。但從不少個案可見,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其家長的情緒亦較差。家長要時刻留意自己的狀態,以免不適當地表達情緒,例如當家長不滿孩子的行為時,可能會情緒爆發破口大罵,這不但會影響親子關係,令孩子無所適從,往後害怕與父母溝通,更會影響家長自己的想法,負面定性孩子的行為是『唔聽話』、『扮嘢』及懶惰等。」


家長最常面對子女「叫極唔聽」,都會忍不住發怒。但黃醫生提醒:「在這些時候,家長不宜正面面對孩子,可找一個空間先冷靜自己,例如做一些慢呼吸練習,舒緩情緒。當家長冷靜過後,再面對孩子,了解孩子行為的背後原因。若家長無法控制情緒,反而會令事情更複雜,便很難再有機會與子女溝通。」


黃醫生建議:「每人性格都不同,處理壓力的方法亦不同。家長可與子女共同建立處理壓力的方法,不論是做運動、畫畫或聽音樂,好好休息,放鬆一下。但當家長發現子女情緒問題已持續一段長時間,或已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出現傷害自己或萌生輕生念頭,家長應盡快帶子女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黃醫生最後寄語家長:「現時很多家長都要上班工作,家長可以考慮每天放下工作片刻,將時間留給孩子,好好建立親子關係,享受親子時間。家長從而亦能留意孩子心理及情緒的轉變,遇上問題亦能及早察覺,以免誘發抑鬱症或焦慮症等情緒問題。」

樂於分享 父母先做模範

撰文:教育專家張偉菁


烏鴉無意中檢到一塊肥皂,牠用肥皂在水池洗擦羽毛後,全身都變得香噴噴,於是打定主意,將這塊肥皂出借給其他動物使用。老鼠、兔子、小猴子和大熊都試過了,最後輪到大象。當大象洗完澡後,肥皂竟然不見了,烏鴉覺得既奇怪又焦急,還以為大象跟牠開玩笑。烏鴉一片好心,跟好朋友分享自己的好東西,最後東西卻沒有了。我們都知道,肥皂愈用愈小是必然的道理,烏鴉卻沒想到好意分享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雖然烏鴉是有點不捨得牠的肥皂,但是當牠聞到好朋友身上散發出陣陣的肥皂香,卻很開心,覺得也沒甚麼所謂了。


社會上的一孩家庭愈來愈多,加上父母工作忙,不覺地會以物質作補償,於是孩子更認為一切是自己獨享,別人碰一下也不可以。遇上這情況,父母可以怎麼辦呢?


分享的喜樂,是很抽象的情感,要能真實的體驗,需要歲月伴隨著許多生活事件的累積,不是一朝一夕可成,而最有效的分享教育是父母師長的身教。有一位在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的女士,趁女兒放暑假時帶她回公司。當時,公司的人員正在處理一批捐給偏鄉地區孩子的圖書,數量大約有幾百本。




女兒問她:「媽媽,你要捐那麼多書啊?那麼多書可以賣很多錢呢!這樣妳損失可大了,捐少一點不可以嗎?」那位女士回答說:「沒有人規定我要捐多少,也沒有人要我非捐不可,是我自己願意的。妳在擔心甚麼呢?」小女孩說:「我怕妳把書都捐光了,我們損失太多,自己就沒錢囉!」「那麼,都不捐了,反正其他小朋友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管他們有沒有錢買書看呀?」做媽媽的故意逗女兒。女孩急急的澄清立場:「我不是說都不捐,是要你捐少一點啦!有一些書可以留著以後再慢慢捐嘛!」「以後是甚麼時候呢?」媽媽問,但女孩答不上來。


做編輯的媽媽跟她說:「女兒,如果我將這些書拿去賣錢,賺了錢,我和我們的家人當然開心。但是現在我把書捐出去,會有很多孩子因為有書看而高興,我也會很開心,因為這些書可能讓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的想法,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些希望和夢想,我的開心就不是用錢可以算得出來的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關心和幫助別人,自然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筆者小時候居住的地方住了很多人,就像粵語長片裡說的「一樓十四伙」。雖然人多自然多磨擦,但鄰居都習慣做了好吃的點心就分給大家嚐嚐,還有在日常生活中互借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這些小事都培養了我們一輩的分享意識。


「樂於分享」重在強調一個「樂」字,為能夠與他人分享而感到由衷的歡樂。只有真正寬容、大方和熱心的人,才會樂於與他人分享,也只有真正自信、善良和胸懷寬廣的人才會樂於這樣做。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能夠做到真正地樂於分享,他們也就擁有了上述所有的寶貴氣質,這比好成績更重要。

雙管齊下 孩子學得更快更好

撰文:教育專家羅煦鈞校長


我們都明白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學習的速度都會不同。但如果有方法可以令孩子學得更快、更好,一定是家長以至老師都樂於見到的。如何讓小朋友學得更快更好,亦正是不少學者研究的課題。


其中一個影響孩子學習速度的關鍵,是他有多少的已有知識。已有知識即是孩子曾經學過,並且已經掌握了的知識,除了是他從前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得到的知識亦是其中的一部分。


學習如搭棚 逐步打好基礎

近代被受重視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 (Lev Vygotsky) 認為,學習的過程就像建構「鷹架」一樣,都是由低至高、由小至大,用一根一根的金屬棒逐步搭建而成的。所謂「鷹架」,相當於中國人所建搭的棚架。當然,搭棚用的卻是竹枝。


用搭棚來形容學習,可以為我們帶來好幾個啓示。首先,打好基礎是重要的;其次,學習要一步一步來,假如一味求快而忽視了某些環節,知識亦不會牢固。再者,只要按步就班地努力學習,一定會累積得愈來愈多的知識。還有,不同人可以搭出不同形狀的竹棚,而知識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


只要明白了維果茨基的學習理論,已有知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已有知識就像已經搭起來的竹棚,而新的知識就是在已經存在的竹棚上再加高和加大。已有知識愈多愈可靠,學習新事物就愈容易,不需要再顧東顧西,學習速度也就更快。


善用空餘時間 擴闊知識範圍

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內容和所用時間分別不會很大,所以善用空餘時間,對提升孩子的學習表現便變得相對重要了。善用空餘時間並不等於多參加幾個訓練班或多做幾本補充,反而由於學校已經提供的全面而有系統的課程,空餘時間就更應該著重開拓更闊的知識範圍,讓「竹棚」的基礎變得更寬闊。




看圖書、參觀博物館和展覽會、到自然教育徑旅行等,都能讓孩子增廣見聞,擴闊知識範圍。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擁有多一點主導權,選擇做他喜歡做的事。讓小朋友有選擇的空間,亦可以培養他自主學習的能力、自律和責任感,這對他的未來也是重要的。

小朋友旅行先至病 點算好?

撰文:張傑醫生


每年年末也是快樂和痛苦的混合季節,痛苦可能是孩子要考試、在職父母忙著公司的年結。快樂的是有較長的假期,可以有時間去旅行休息。不過,不少父母其實心驚膽跳,原因是他們安排了與孩子出門,但是孩子如果這個時候才生病,該怎麼辦呢?


如果遇到的是意外或大病,旅行必然會取消的。最大問題的卻是孩子患上小病,但怕影響行程。首先,筆者建議要先「預防」。有些朋友會問,生病怎樣可預防呢?答案是可以的,只要嚴守出發前兩星期的時間。首先,筆者建議在出發前最少兩星期替孩子注射流感疫苗,因為疫苗需要半個月才可生效。在眾多發燒相關的疾病當中,只有流感是有疫苗可以注射的。


接著,在最常見的兒童簡單傳染病症中,例如病毒性腹瀉、上呼吸道感染、水痘和急性胃炎等,潛伏期一般在一星期內。所以,父母必須盡量避免孩子接觸這一類疾病的源頭,包括室內的遊樂中心、泳池、醫院和遊樂場等等。雖然手段較嚴苛,但是如果以旅行為目標,也要作出少許犧牲。再者,若是真的不幸在兩星期前染病,理論上也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復原。


如果不幸在出發前生病,第一當然是看醫生。當證實只是小毛病時,請留意以下5個重點:


1. 請醫生開足夠的藥物,直至旅程完畢

2. 如果藥物(例如液體的抗生素)是需要儲存在雪櫃中,就要考慮轉換酒店之間保存的問題

3. 請醫生準備病程和診斷結果的信或記錄在健康手冊中,以便當地醫護人員跟從

4. 如要擕帶液體的藥物上機,請先向航空公司查詢。在有需要時,醫生要預先用文字形式通知航空公司

5. 向售賣旅遊保險公司查詢有關當地看緊急醫療的安排


有時小朋友生病的確避無可避,不過總有東西可以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