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個行為背後的原因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教養方法,對孩子的身、心、智發展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可是在這篇文章中,筆者並不打算跟大家分享專家們的理論,而是想分享我親眼見到的一宗事件。


個案分享︰親身見證以暴易暴的管教方法


有一次在北京工幹的時候,在一個商場門外見到有幾位母親帶著小朋友,等待著商場開門,其間有一位小女孩(甲,約 3 歲)明顯地比較富侵略性,當其他小朋友走到她的「領域」時,她會毫不猶疑地作出攻擊。不一會兒,甲打了乙(約 3 歲)一記耳光,被打的孩子當場放聲大哭。以筆者的觀察,痛應該不是主因,哭是因為突然吃驚了。


乙的媽媽立即走上前加以安撫,但安撫不到 30 秒,乙仍然在哭,她的媽媽竟然把乙帶到甲的面前,捉著乙的手,並開聲叫乙「你打她一下」,乙不肯,只依偎在媽媽的懷裡,媽媽再三叮囑小朋友作出攻擊的行為,更強行捉住小手,作出攻擊的動作,足足叫了不下十次,小女孩卻愈害怕,縮起手,伏在媽媽身上。


另一邊廂,甲的媽媽一手抱住只有數個月大的嬰兒,另一手捉住甲,一邊罵她,有時還會出手打她,而媽媽愈打,她就愈反抗,更向附近的小朋友作出攻擊,場面實在混亂。


應耐心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這令筆者有著很多的反思:我們都傾向改善眼見的行為,而忽略了行為背後的原因。


被打的孩子,因為被嚇怕了,當時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而非以牙還牙的復仇,但媽媽似乎沒有給予或給予的都不足夠。當孩子安靜下來,媽媽接著要解釋打人是不可接受的行為,並嘗試解釋別的孩子為甚麼會攻擊自己。


至於作出攻擊的小女孩,雖然那嬰兒未必是她的弟弟(可能是她媽媽替其他人帶的孩子),但以小女孩的年紀,仍然是會吃醋的,她似乎缺乏安全感,從而極力的保衛自己的「地盤」,當媽媽因為她的行為而作出懲罰,她更覺得媽媽不再愛她了,於是所作的行為愈來愈激烈,造成惡性循環。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實在令我們大動肝火,但在作出改善行動之前,我們有用心了解過孩子背後的原因嗎?